金桂飄香,碩果累累。十一月的一天,我隨朋友一起從靈川縣九屋鎮出發,去附近江頭村探訪他的一位老友。老友暫時脫不開身,朋友便引我在村子里閑逛起來。
望著遠處那延綿不斷的綠野,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新農村的新氣象如和煦春風般撲面而來。在古木掩映中,我們被一座座掩藏在時光深處的徽派老式建筑吸引,便在院墻外駐足觀望。
也許是我們在那院墻外停留了太久,忽然,巷子盡頭傳來了狗叫聲,緊接著,走過來一位老婦人。老人笑容和藹,得知我們想進去看看,便與我們閑聊起來。老人告訴我們,此村是周敦頤后裔之村,村里90%以上的居民姓周。據《周氏族譜》記載,江頭村周氏始祖周秀旺是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的第十四代后裔,明朝洪武年間定居于此,以耕讀傳家,此后周家人才輩出,繁如星辰。
我們正驚嘆江頭村的悠久歷史時,老人停頓了一下,她接著說,從明清時期全村有168人出仕,其中一品官4人、二品官4人、五品以上37人。江頭子弟任職北到黑龍江,南達廣東,東有江蘇,西至西藏,均為官清廉,享譽一方,故得“才子村”和“清官村”美譽。
經得老人允諾,我們在江頭村徜徉。小時候,我們熟讀的《愛蓮說》便是出于此村。只見一座座飛檐翹角的老屋正門上赫然寫著“愛蓮家祠”,古樸的牌匾似乎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。蓮家祠是周氏子弟于清光緒十四年為紀念先祖周敦頤所建,取名源自《愛蓮說》。我若菩提頓悟,原來如此。
我小心翼翼地靠近那個徽式建筑小院,走向那道刻滿了歲月痕跡的木門。我的手拂過墻縫,感受著它的與眾不同……
愛蓮宗祠的柱、梁、枋均著黑色,象征淤泥;四壁、樓面、窗欞著紅色,象征蓮花,寓含“出淤泥而不染”之意,用以鞭策周氏子孫做人為官應像蓮花一樣品性高潔。
拾級而上,進入祠堂正廳,但見中央高懸“愛蓮堂”字匾,匾下是周敦頤畫像,右壁分列周敦頤簡介及《愛蓮說》中名句,左壁懸掛著《周氏家訓》及《愛蓮說》全文。除祠堂正廳可見先祖盛德外,整個家祠隨處可窺周氏遺風,并有眾多楹聯,內容多為教育周姓子弟要牢記祖訓、祖德,以先祖周敦頤為榜樣,為官做人都要清正廉明的家教家風。
此時,迎面又走來一位身體硬朗,性格爽朗的老人。他彬彬有禮地跟我們招呼道,讓我們進里屋坐坐。他說,他今年八十五歲了,耄耋之年的他和百年老屋一起,見證了江頭村日新月異的變化。他指著祠堂里與眾不同的木窗格說,這些不是普通的木窗格。它是由一個個漢字組成的,分別為“循禮、遏制、的秀、慎言、敏事、親賢”6組詞語,這些詞語全部取自《周氏家訓》,是周氏家族為人處世的原則。先人將這些詞語拼嵌在窗格里,為的是讓子孫后代天天面對,牢記在心,融入血液,形成好家風。簡短的文字,顯得堅硬而和煦。如果將之放進浩闊的時空里,足以激蕩出意味深長的留白。
單純熱衷于“清廉”名聲,并不一定能推動家風的傳承,更重要的是“文脈傳承”。這一點周氏后人幾乎做到了極致。為了傳承涵養家風家教,周氏子弟入學的必修課就是學習《愛蓮說》和祖訓。由于從小學在祠堂,周氏子弟對先祖訓誡耳濡目染,一旦學而優則仕,就會恪守家訓,秉承家學家風,堅守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的品性,為官清廉為民。先后有周履謙、周冠及“桂林十大才子”之一的朱椿林。他執筆創立了320個字的《周氏家訓》,主張“規行矩步,奉蓮指教”“族規治家、施行笞罰”“秉承祖旨,揚吾家風”,提倡“出仕為官,官清吏瘦”“攝職從政,報國務民”“任官存君,豈計身家”,創造出獨特的“真誠、和諧、積德、行善、奉獻”的江頭周氏愛蓮文化和家風。
“江頭村出了這么多人才,最重要的是文化,文化才是江頭村可以延續的生命力!崩先苏f,江頭村人尤其重視對孩子的啟蒙,F在,村里的每個孩子從小背誦《周氏家訓》,接受愛蓮文化教育——向善、至誠。
江頭村被郁郁蔥蔥的百年重陽古樹包圍,古橋映襯著潺潺流水。村民們說,先祖種下重陽樹,就是為了營造濃厚的家風氛圍,教育孩子們長大后要孝老、敬老。
走出愛蓮家祠,漫步在進士街、舉人路、秀才巷中,只見一幢幢古宅相連,一條條小路交錯,古建筑群布局并不顯寬敞闊綽,絲毫沒有張揚氣派。家風無形,靜水流深,“百年清官村”良好的家風傳承,猶如無形的財富,支撐一個個家族櫛風沐雨、走向輝煌。(桂林市紀委監委)